黄宾虹(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艺术教育家)

 中國藝術家     |     来源  网络来源    |    2023-06-12 11:21
黄宾虹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
 
一、人物简介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徽州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艺术教育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蜀江归舟图》《焦墨山水》《九子山》等;出版画册有《黄宾虹纪游画册》《黄宾虹山水画册》《黄宾虹山水画集》《黄宾虹写生画册》《黄宾虹山水写生画册》《黄宾虹画集》等;出版著作有《陶玺文字合证》《古印概论》《古籀论证》《古文字释》《古画微》《虹庐画谈》《鉴古名画论》《黄山画家源流》《画法要旨》《宾虹草堂印谱》《画学编》《宾虹杂著》《宾虹诗草》《美术丛书》《神州大观》《神州国光集》《中国名画集》等。 
 
黄宾虹于1881年师从于陈春帆学画;1886年,师从于画家郑姗绘山水,又从学于陈若水绘花鸟;1904年,任教于芜湖安徽公学;1909年,创作作品《歙县渔梁》《水墨山水》等;1916年,创作作品《黄山狮子林》《写陆放翁诗意》等;1925年,创作作品《遥山苍翠》;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1930年,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席、新华艺专国画教授,作品参加比利时独立一百周年纪念国际博览会,获“珍品特别奖”,另创作作品《绿绮园图》;1954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并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5年,获评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3月25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
 
二、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作品规格
1951年
《仿巨然笔意》 
纸本设色
68.1cm×31.9cm
1951年
《顽石图》 
纸本设色
54.6cm×31.2cm
1952年
《仿古山水图》 
纸本设色
101.3cm×42.8cm
1953年
《野桥山店见村居》 
纸本设色
57.4cm×48.4cm
1954年
《董巨遗意》 
纸本设色
77.5cm×40.3cm
1955年
《黄山汤口》 
设色纸本
171cm×96cm
 
《林中幽居图》 
纸本设色
88cmx48cm
 
《溪桥村居图》 
纸本设色
88cmx36cm
 
《峰峦疏林》 
设色纸本
135cmx65cm
 
《蝶恋花》 
设色纸本
73.5cmx39cm
 
《黄山汤口》 
设色纸本
171cmx96cm
 
《湖舍初晴》 
设色纸本
71cmx31.5cm
 
《山居图》 
设色纸本
136cmx74cm
 
《秋山悟道》 
设色纸本
121cmx46.5cm
 
《溪山深处》 
设色纸本
20cmx111cm
 
《溪山访友》 
设色纸本
108cmx37cm
 
《龙州诗意》 
设色纸本
117.5cmx41.2cm
 
《秋山图》 
纸本设色
119cmx48cm
 
《焦墨山水》 
纸本墨笔
89.9cmx40.9cm
 
《雨余读书图》 
纸本墨笔
79.2cmx40.9cm
 
《青城山中坐雨》 
纸本设色
86.5cmx44.4cm
 
《深山人家图》 
纸本设色
62.5cmx33cm
三、创作特点
 
黄宾虹作品
黄宾虹作品
黄宾虹作品
黄宾虹作品
黄宾虹作品
黄宾虹作品
 
艺术综述
黄宾虹擅长中国画山水、美术史论、书法篆刻、诗歌等。其画风与丰富多变的笔墨,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
 
黄宾虹其画融会古今,穷极变化,自成浑厚华滋之独特面貌。用笔融入篆籀之意,凝重高古,刚健婀娜;又精墨法,好用破墨、积墨、宿墨;其章法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繁而不闷,疏而不空,尤善以"黑、密、厚、重"之繁体抒写山川浑然之气趣。间作花鸟虫鱼,妍雅清逸,别有水流花开之妙。 
 
黄宾虹山水画中反映出他的书法功力,一幅画千笔万笔,看似横七竖八,没有头绪,实际上笔笔脉络相通,没有一笔虚设。骨线虽少,但每一笔都熔秦铸汉,力可扛鼎。辅线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在画面中形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 
 
笔墨运用
黄宾虹在论画中提出墨法有多种,即所谓“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渍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和宿墨法。黄宾虹运用比较出众的,一是破墨法,包括淡破浓,浓破淡,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二是渍墨法,积墨法和宿墨法。破墨法是在纸上以浓墨渗破淡墨,或以淡墨渗破浓墨,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则以直笔渗破之,均于将干未干时行之。利用其水分之自然渗化。说明破墨法,除浓淡变化外,用笔的不同方向,也影响到破墨的效果。 
 
渍墨、积墨和宿墨,这是黄宾虹晚年所常用的。渍墨入画,往往墨泽浓黑而四边淡化开,得自然的圆晕,而笔迹墨痕,又跃然纸上;宿墨。通常称之为隔宿之墨,即非新磨之墨。黄宾虹的习惯,素不洗砚台,所以他的砚边多宿墨;此外,他还以上好之松烟的旧墨,泡在一个墨匣或墨罐里,也作为宿墨来使用。这些宿墨黑极了,画来悦如青绿设色。宿墨画时不觉其黑,及至干时,笔笔分明,稍有败笔,暴露无遗。不善用此,枯硬污浊,极其丑恶,所以一般画家不敢多用。用宿墨作画,画时用笔容不得拖、涂、抹,必须笔笔落上去,落的妙时,尤见画面精神十足。 
 
用水技法
黄宾虹晚年的熟,亦即他晚年的成就,还在于他的用水。黄宾虹的用水,通常有这样几种作用:一是用以接气;二是用以出韵味;三是用以统一画面。 
 
关于接气。黄宾虹就以水来相接,画面上好像有笔又没有笔,做到若即若离,这便是以水接气,即用水来把气脉连贯起来。这样做,既保持画面的松动,又使笔笔贯通,点点连结。 
 
关于出韵味。黄宾虹的山水画,有的地方没有线条,即无笔迹,然而画面上有一片或一丝淡墨或彩色的痕迹,这便是他在画面上泼水或点水时所留下的水渍。他常常说:大理石上有斑斓的墨彩,既不是靠笔去画,也不是靠墨法去组织,而是在自然界中自自在在地形成。因此,他认为绘画山水,适当采取运用这种效果,也是可以丰富表现的。 
 
再就关于统一画面。这是指黄宾虹的“铺水”法。黄宾虹画山水,当把山、水、树、石勾定,经过皴擦、点染后,在将干未干时,在画面的全部铺上一层水。铺水时,有时他使用较大的笔,蘸上画案水池里的水,在纸上点笃。
 
四、人物评价
“黄宾虹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之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他的概括与综合的智力极强。所以他一生的面目也最多,而成功也最晚。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极。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文艺评论家傅雷评) 
 
“他(黄宾虹)的山水画非常厚重,有独到之处,用浓密的墨色表现自然的滋润和苍浑,笔墨的层次很丰富,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高峰。”(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靳尚谊评)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史上,黄宾虹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师。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中国传统文化承传、演变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给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意象万千的山水画艺术,开创了蕴含深刻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浑厚华滋’的现代审美境界。他对于传统的深刻反思,独到的审美感受,对笔墨形式的再造以及中国画‘内美’之审美境界的展开,均对后来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此也确立了其近现代绘画史上一代宗师的崇高地位。”(新浪网评) 
 
“黄宾虹是现代中国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评) 
 
“黄宾虹是近代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评)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被誉为‘千古以来第一用墨大师’。”(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评) 
 
“他(黄宾虹)是一位集文史哲、诗书印同体入画,熟谙章法、笔法、墨法,悉知笔、墨、色、光、影相渗相衬之妙法理趣的艺术大师。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总结和延续,开启一代新风格、新面貌,集中国山水画之大成,将中国文人画推向一个新高峰的一代宗师。”(中国书画网评) 
 
五、后世纪念
黄宾虹纪念馆
黄宾虹纪念馆
 
纪念展馆
1956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黄宾虹居住过的栖霞岭32号,辟为“黄宾虹先生纪念馆”。1959年9月8日,黄宾虹纪念室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1963年4月22日,省文化局给省人民委员会打报告,为恢复黄宾虹先生生前生活及艺术活动的陈列,拟同意省博物馆的有关意见,将纪念室改称“故居”。1964年,“画家黄宾虹纪念室”正式更名为“画家黄宾虹故居”。“画家黄宾虹故居”是在“文革”开始后关闭的,室内所有展品也被拆除。1988年1月,“黄宾虹纪念室”复建工程竣工,并于3月25日恢复对外开放。 
 
歙县黄宾虹纪念馆成立于1987年,2009年被国家列为免费对外开放单位。2011年被命名为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竖立雕像
1990年1月,浙江省博物馆举行黄宾虹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1月18日,在黄宾虹纪念室前举行黄宾虹雕像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