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中國藝術家     |     来源  网络来源    |    2023-06-12 11:21
文徵明
文徵明  (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一、人物简介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嘉靖二年(1523年),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其弟子私谥贞献。
 
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二、主要影响
文徵明山水轴
文徵明山水轴
 
绘画成就
文徵明26岁拜沈周为师,受沈周画风影响甚大。但他并未专师一门,而是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里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与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在临摹和学习古代画迹后,他的艺术风格得以创新。文徵明绘画在用笔及风貌上虽然师从沈周,却并未被沈周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所笼罩,反而创造出秀丽、细润、雅致一路的山水。在苍劲浑厚之余而不失温润,笔墨没有干枯狂躁之弊,并运用许多书法的用笔来勾皴点染,表现力丰富节奏感很强。
 
而在用墨方面,文徵明也有许多创新之处。如他吸收了“云林墨法”那种惜笔如金的精神,并借鉴了赵孟頫、黄子久的墨法,并使之与“云林墨法”错综起来,形成其用笔精细、设色淡雅、构图缜密、意境清幽的山水画风格。这与他独特的审美理念有很大关系。文徵明崇尚古意,特别是赵孟頫绘画的古意,王蒙结构的繁密都被触入到自己的山水画中。其山水画有青绿山水、细笔本色画、粗笔山水、仿古山水等风格,反映出其转益多师、面目众多的特色。其中细笔山水最能代表文徵明自己的山水画面貌,是他的本色画。如在《古木苍烟图》中,近景浅渚坡石之上写古木六株,尽显荒疏古寂之气,颇似倪云林的《六君子图》;一水相隔的中景坡石之上,几间房屋掩映在树丛之中,似隐士之居所;远景绘石山、飞泉。几笔重墨点出石山上不多的草木,山体结构的处理、用笔,似又对黄大痴有所取法。全图文徵明用渴笔、淡里绘制,笔墨在疏中求密,画面上看似简疏的笔法,却包含了多重的复笔勾皴,松秀沉稳、淡定自然。其画皴擦多于渲染,于干淡简练中透出腴润,给人以空寂苍茫、冷逸出尘之感。
 
文徵明的绘画题材为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并一专多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其创作题材,多表现文人雅士闲情逸趣。在文徵明的山水画中,最为人们称颂的是青绿山水画,能入神妙之境。但他的“粗文”与“细文”的墨笔山水也不容忽视。其“细笔”一路的画法受“元四家”及沈周的影响较大,其中当以《绿荫长话图》轴为“细文”的代表杰作。起手处绿荫下坐二人对话,其上于岩壑中夹道蜿蜒曲折而通向深处,夹道两旁山重峦复,杉柏耸立,一水自深处流出。构图缜密深邃,气势缓绰宽畅。此外,还有如《真赏斋图》《惠山茶会图》《东园图》《影翠轩图》等画作,作品中用笔精致,色墨相得益彰,书卷气很浓,古意盎然。他的山水画将人物与山水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表现一种文人超然物外的境界与风骨,而且笔墨精劲。这是文徵明山水画的一大特色。如《溪桥策杖图》中,以水墨画古木溪桥,笔墨粗简劲挺,气势磅礴,且不失古雅,为晚年“粗文”风格作品。
 
在人物画方面,他的人物画不画任何配景,反映了文徵明的美学思想。文徵明的审美意识中对“高古”“古意”特别讲究。其人物画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形似,更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的是内在的神韵,格调高雅古朴,少有人企及。
 
在花鸟画上文徵明也有杰出贡献,自成一派。其花鸟画水平并不逊于前人。他最喜欢画兰竹,并努力学习前代画兰竹名家,画兰竹几乎成癖。特别是文徵明的兰竹仍大体上保持了元人的从容幽雅,笔画飘逸而不纵肆,情感的表达也基本上是行草书笔意的抒发。《兰竹图》即是文徵明花鸟画的代表作之一,此长卷写幽兰或与翠竹丛生,或与棘条相杂,或生于湖石之侧,或长于流水之滨,或倒垂于悬崖,或招展于平地,千姿百态,神清骨秀。以淡墨写兰,浓墨写竹,飞白勾石,细笔写草,笔墨潇洒,随手成形,风姿绰约,笔意纵横,神韵满卷。《兰竹图》在笔墨、布局上所共同追求的是繁中求简,乱中见整,熟中求生,寓巧于拙,平中见奇,形为物役而心趣随之,足以澄人心神而发其志意也。他的花卉师从沈周,但工写结合,有自己的特色。如藏于台北故宫的《桃花图》,桃花精巧工细,叶的阴阳向背表现淋漓,树的勾皴与枝的穿插十分讲究,写意而不失法度。
 
文徵明在着色方面也是值得探究的,“元四家”都不太重视色彩,少数着色的作品也多是浅绛。文徵明不但重视应用和发展“元四家”的浅绛着色,而且还深研一般唐宋青绿山水的着色法。他把这种主要适应宫廷贵族趣味的富丽浓艳的着色法转变为与文人情趣相一致的着色法,并在不少作品中又将二者“错综”到一起,于鲜丽中见清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具装饰性、抒情味等特征,从而奠定了“吴门画派”的基本特色。
 
书法成就
文徵明在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行、草、隶、篆各体皆工。但在他的各体书中,最为人看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的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在他的小楷作品中《高士传》《题赵魏公二帖》为早期作品,赵孟頫的影子比较多,体态略扁,起笔比较尖细。中期的小楷作品就带有欧阳询的影子了,如《右参政吴公墓志铭》等,劲健中带有板滞气息。《归去来辞》是文徵明82岁时所书的小楷,字仅稍大于粟,舒展自如,大有疏能走马、密不通风之势,且笔笔到家,挺劲遒逸,表现出高超的书法技艺。这也是师欧的小楷之作,属于文徵明小楷书中的一种风貌。《离骚经》是文徵明83岁所做,已进入化境,毫无懈怠之笔。《前后赤壁赋》则是文徵明楷书的另一种风貌,更多地取法王羲之楷书笔意,是较常见的书法作品风格。这类作品,楷书端正方整、秀雅和劲、一丝不苟。他88岁时书的《小楷真赏斋铭并序》,依旧骨力劲健、楷法不懈,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文徵明的小楷虽然早、中、晚各阶段略有不同,但却反映了他一生都用功于小楷。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文征明崇尚黄庭坚的行书,在临摹和领悟上下了很大功夫,最后学成黄庭坚的行书风格,到了几乎可以乱真的地步。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还深入临习过颜真卿的《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
 
文徵明的草书除学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学怀素、黄山谷的狂草。文徵明学黄山谷,不仅学他的字,还学他的书学思想。黄庭坚认为:“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草书不难工矣。”(《山谷题跋》卷五),文徵明也说:“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至行草。最常见的还是前一类小草,且时常融入他的小行书中,狂草作品很少,仅见他分别作于43岁、50岁、51岁的三件作品。43岁应友嘱作《东林避暑图卷题诗》(现藏纽约美术馆)以黄山谷行书、狂草及苏体行书各书诗一首。其中狂草《上巳日独行溪上有怀》十七行,体由山谷及狂素。50岁所作《草书卷》(现藏无锡博物馆)则是学山谷狂草《竹枝词》后有所得而拟其笔意所作。51岁所作《八月六日书事·秋怀七律诗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则已脱去山谷狂草形骸,直逼怀素神意。此幅与以狂草见长的祝枝山相比,毫不逊色。
 
文徵明的隶书作品不多,但他颇为自得。主要学钟繇、梁鹄等。他有时以隶书作跋,如《跋范庵石湖诗卷》《跋康里子山书李白诗》等;也常作四体千字文(正、草、隶、篆);有时以大字隶书作引首。他的大字隶书与小字隶书大异其趣。此外,他曾集汉隶书写《汉隶韵要》(祝允明校韵,国家图书馆藏),可见他于隶书用功之勤,推广此体也不遗余力。文徵明的隶书虽不是他最擅长的书体,却也是明代隶书风格的典型,恐怕与此举不无关系。文徵明的篆书与其他书体相比算是弱项。但在写篆书风气沉寂的明代,他的篆书仍是相当难得而珍贵的。由此可知文徵明不但诗文书画皆绝,而且于书法一门亦篆隶正行草皆擅,比他的前辈师友吴、王、李、沈、祝等更多能于篆隶两体。因此,他能继祝允明之后主盟吴门书派。
 
文学成就
诗歌
文徵明传世诗作有2000多首,就数量而言,在古代诗人中是比较突出的,然就其诗作的艺术成就来看,众多评论家却各有说法,其中许多人的评价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隐逸的风尚、与政治的距离和长期科举的失利,使得文徵明诗歌不会展现出高涨的政治热情和对天下、时局的充分关注,不会出现像前七子那样以文学风气去影响和改变国家、民族风貌的宏大理想,而呈现出“独善其身”的特点。而闲适、安乐的市井生活,使得文徵明不可能像杜甫那样从自身的苦难中衍生出更多的对底层贫苦百姓的关注和同情。而宽厚平和的个性,使得他连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勃发也没有。正因为这些,文徵明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始终处在一个地方性的才子诗歌的地位,而唐寅诗歌彻底的平直、俚俗和祝允明诗歌的古朴、深奥又显得特点更为突出,文徵明就只能在他二人之后略为提及了。为人的“中庸”和“诗歌”的中庸,虽使得文徵明在诗歌上不能名噪一时,文学史上也不能举足轻重,却也并不能抹杀他诗歌的独特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徵明的诗文效法宋朝及唐朝中晚期,融合了数家所长,比如陆游诗文的工整、苏轼诗文的文人意趣、白居易诗文的高雅、柳宗元诗文的幽静等。除此之外,还有文徵明个人的情趣融合于诗中,形成了“雅饬之中,时饶逸韵”的诗风,这些足够证明了明中期文徵明在吴中诗坛的地位。
 
词曲
与诗相较,文徵明的词数量不多,存世只有几十首,却涉及众多词牌,内容也有唱赠、咏物、即景抒怀等多方面。文徵明的词与宋代和清代词人的作品比起来不算突出,也缺乏明显的特点与风格。他的词整体温婉纤巧,含蓄凝练,类似其诗作,却也不乏雄浑豪迈、深刻大气之作,在明代整体词作较少、水平不高的环境下,还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他丰富的想像、精巧的构思加上准确、别致的词语,往往会使一首词顿添颜色,让人过目不忘。
文徵明的曲数量少,题材也仅限于闺情和咏物,由于距离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比较远,虽然用语通俗,但却依然是文人士大夫之曲,只能以精巧的构思和准确的表述取胜,而无法表达更动人的情感,无法反映更广阔和更深刻的内容。
 
散文
文徵明的散文以文体分类,细分有26种之多,主要包括题跋、叙、书记、祭文、墓志铭、小简等,数量较少的则有挽词、格言、合葬铭、疏、各种碑等。
 
(一)题跋:文徵明的题跋文辞简练,用词准确,他通过自己在书画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浑厚造诣,寥寥数语便道出其特点、本质,并能展示出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这些题跋对于书画研究和书画历史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书:文徵明的书中,最能反映出他对于文章、科举和仕宦的观点和看法,也最富有感情,最能体现文徵明文章的特点的是《上守谿先生书》《三学上陆冢宰书》《谢李宫保书》。在《上守谿先生书》中,文徵明从自己学文之路说起,他喜欢读古书学古人,然而残酷的科举现实却要他练习程式之文,而他的任性不为,却使得他被人称作“狂”或“迂”、“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制义文章做不好的他,其它文章却写得如有神助、众人称道。通过对这种极不合理现象的描述,文徵明含蓄地批判了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和它对真正有才之士的扼杀。在《三学上陆冢宰书》中,文徵明历数了自八股取士制度建立以来,科举和贡举的变化,陈述了在科举的利诱下很多文人“白首青衫,穷困潦倒”的凄惨景象,表达了对这些文人“可痛”结局的深深同情。在结尾处他恳切地希望陆公能恢复洪武旧制。当然面对科举,这个已经定格、成形并且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人才选拔制度,文徵明虽有牢骚,但实际上还是肯定其作用的。在《谢李宫保书》中,文徵明以“荐士之难”为张本,陈述了在科举制度健全的情况下,举荐别人所需要的胆识、眼光和胸襟,字里行间充满对这位完成自己仕宦理想人士的钦佩和感谢。此文虽为书,但开头绝无客套,直奔“荐士之难”的主题,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语句流畅而有力,情感含蓄而真挚,颇有西汉文风。
 
(三)叙:文徵明的一些诗叙表现了他对诗文的见解和对某些人生事理的独到阐发,如在《玄墓山探梅倡和诗叙》中,文章第一段描写了玄墓山的风光,如其绘画,重在写意,寥寥几句便点染勾勒出玄墓山清幽、秀美的景象,而四字一句,既简洁有力,又古朴雅致。在第二段中,文徵明没有草草定论,而是通过苏州名山和柳子厚的永、柳诸山,说明了山和人是相互依托、相互传名的关系。态度辩证,见解深邃。文章夹叙夹议,既有辞采又含理趣。而在《晦庵诗话序》《重刊旧唐书叙》《何氏语林叙》等诗文叙中,文徵明均有不凡而独到的见解。如《晦庵诗话序》 中,文徵明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朱熹的批注成为科考典范后,人们只重六经之理而忽视其它学养的社会通病。言词沉痛、恳切,发人深省。
 
(四)记: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张岱等人的山水作品相比,文徵明的山水游记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繁复、详细的景物描写。不管是《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还是《登泰山记》,它们的景物都通过了主观情感的筛选和过滤,动笔之前,主题已经明确,而笔下景物则根据自己的情绪或详或略。而文徵明的描述则非常客观,他的记写仿佛是一篇旅游指南,不同景点不同特色,不偏不倚,一一道来,由读者去体会选择。二是全能视角的叙述方式。在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张岱等人的山水游记中,景物是随着作者的角度和位置而移动、变化的。而文徵明笔下的景色,看不到参与其中的观者或游人,这些景物以地理坐标的方式出现,往往用前、后、左、右等相对的概念来表明其位置。三是古拙、雅致的语言文辞。
 
(五)行状、祭文、墓志铭:行状是通过一个人一生中的重大事情,来凸显其人的丰功伟绩与高尚道德。但一个人一生所经之事何其多也,若非关系密切又怎么能了解清楚?而篇幅所限,并不能事事陈述、详加记录,那取舍就格外体现智慧。《沈先生行状》记录的是沈周的一生大行。作为学生的文徵明对老师的了解可谓非常之深的。而他对老师一生重大事迹的选择,也是出乎常人想像的。沈周诗、书、画俱佳,又是吴中风雅前期的主盟人物,他的生平亮点应该灿若繁星,文徵明却只选择了四件事情。虽只突出记述了四件事,却抓住了大行的根本让读者充分领略了沈周的聪明睿智、德行操守和博雅性情。
 
徐祯卿诗才横溢,文徵明与他相交较晚,却关系密切。他英年早逝后,文徵明亲写了《祭徐昌谷文》。整篇祭文,文辞整饬,情感真切,长歌当哭,让人动容。
 
从数量上讲,墓志铭是文徵明书写的这类文章当中最多的;而从质量上讲,文徵明也是那个时代墓志铭写得最好的人之一。同写行状一样,文徵明善于裁减纷繁事件,通过抓住其根本,去表现一个人的德行和风朗神俊的气质。除此之外,他还善于通过一些交往的小事,去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六)小简:文徵明的小简共有81篇,均是他在不同时间给不同人士的短信。其中内容因事不同,或致谢、或邀请、或商议、或思念等不一而足。由于都是给亲人或好友的,文徵明退去虚礼、客套,直接说事,言词往往平白、通俗,而情感也更真实直露。
 
总的来说,文徵明的散文大都集中在序跋、书、记、行状、墓铭、祭文、赞、颂、碑等应用文上,纯粹的抒发个人情怀,表达个人思想的散文作品很少。由于他长期失利考场,不能仕宦而参与朝政,加上他个人追求自适、隐逸的情怀,使得他的文章很少展现对国家、民族的深刻关注和热情,缺乏一种对“道统”的承载和宣扬。从单独的每一篇应用文体的角度看,文徵明的书写把它们推到了一个模范、标准的高度,但从一个大的总体的角度讲,“缺乏深沉”却使得文徵明的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是很高,影响也不是很大。但如果超越文学的审美判断和标准,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面来看,那么文徵明的散文对明代书画的研究、明中期江南士人的研究甚至明代中期的社会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史料性的贡献。
 
鉴藏成就
作为明代苏州鉴藏群体中的一员,文徵明的鉴藏水平得到了其后诸如何良俊、项元汴、董其昌、张应文、钱谦益等人的普遍认可,这些给予文徵明很高评价的人也都是在明代富有收藏之人,而且都是可被称之为赏鉴家者,因此文徵明在书画鉴藏方而所拥有的威望,丝毫不下于其书画创作的声名。沈周和文徵明是吴门书画创作的前后两代宗师,在书画鉴藏方面其实此二人也可以看作是前后相继的两个中心,他们虽然不具备吴宽、王鳌这类藏家的不凡政治地位,在财力方面更无法和华夏、项元汴这样的富甲一方的人士相提并论,但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使得他们在书画风格、印鉴款识、笔墨纸张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而沈、文二人本身也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同样拥有深厚的文史修为,通古博今、熟知文献掌故,而这一切也正是鉴藏书画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这也正是沈、文二人在鉴赏力方面被同时代和其后时代鉴藏家广泛认可的原因所在。就鉴藏而言,文徵明比老师沈周着力更多,而他在鉴藏方面的全面性,应该说比沈周和明晚的董其昌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在他对于同时代许多藏家的影响中也可以看出。此外,文徵明涉猎的范围可能更广,他不仅关注古代作品的鉴藏,对于明朝许多书画家之作品的鉴藏,他也深有研究。明代的鉴藏风气中有对于“时玩”的重视,不少人以能够收藏沈周作品为幸,在沈周去世之后,社会各方的人士,持沈周作品前来请文徵明鉴定的不在少数。至于他修《停云馆帖》,协助华夏修《真赏斋贴》,也都是开一代鉴藏风气。文徵明对于书画鉴藏史研究的真正意义,并非是庋集了多少实物藏品和财富,而是通过书画鉴藏活动,把握了书画作品流传演变的脉络,体味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理解了古代书画在风格、技法、流派方面的博大内涵。这一切,又都潜移默化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以及他所引领的审美取舍之中。

 
文徵明像
文徵明像
 
后世影响
其一,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汇成蔚为大观的吴门书派,使文家笔法风靡江南,大有笼罩一代之盛。从周道振、张月尊同纂的《文徵明年谱》中所附《后裔表》与《及门表》来看,文氏后裔中有擅长文艺者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其后裔则跨越明清两代,门生中则有三十余人兼善书法。在文徵明后裔中,文彭、文嘉、文振孟等均非常杰出。文彭不仅书画继承家风,而且开创吴门印派,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之祖,这一时期文家笔意风靡江南。即使到明末董其昌将松江书风推至巅峰,吴门书派衰微之时,吴中一带的文氏书风仍未被董氏取代。 
 
其二,对董其昌的影响。文徵明的书艺风靡江南,影响巨大,但吴门书派至明末却日见衰微。而董其昌在此间崛起为一代大师。董其昌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师文徵明之迹,而师文徵明之心,师文徵明之径——力追古人。董其昌在学书之初即以文徵明为参照与竞争的对象。参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可以了解董其昌的评论,研习过晋、唐、宋人法书名帖基本上也是文徵明所研习过的,此外董其昌常以己书与赵孟頫相比。这些正是文徵明的学习途径。可见董其昌能在吴门书画衰微之时异军突起,文徵明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三,文氏书艺,远播日本。文徵明生平立下三不应的规矩,即“宗藩、中贵、外国”三不应。文徵明书画不肯应酬外国人,恐怕与他痛恨当时倭寇经常从海上来犯骚扰有关。尽管如此,他的书画还是流传海外,以日本的最多,并以书法为甚。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文徵明的书法在日本得到传播。
 
三、历史评价

 
文徵明着色像
文徵明着色像
明代书法家吴宽:文征仲书画为当代宗匠,用笔设色,错综古人,闲逸清俊,纤细奇绝,一洗丹青谬习。
 
明散文家王世贞①《艺苑卮言》: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②《文先生传》:先生好为诗,傅情而发,娟秀妍雅,出入柳柳州、白香山、苏端明诸公。文取达意,时沿欧阳庐陵。 ③行笔仿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
 
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初名璧时,作小楷多偏锋,太露芒颖,年九十时,犹作蝇头书,人以为仙。然行笔未免涩强,其最称合作者,以字行后五六十也。
 
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有见其《兰亭图》上写《兰亭序》,咄咄逼右军。此言真乃一语中的。
 
明代书画家文嘉:隶书法钟繇,独步一世。公平生雅慕元赵文敏公,每事多师之。论者的公博学,诗、词、文章、书、画,虽与赵同,而出处纯正,若或过之。
 
明朝后期文学家王穉登:公之一身,山河灵淑,海胡之肆,悬黎结缘。发为文章,日星光焰……咀翠含香,冰霜齿颊。发为丹青,蓬莱石气,千龄并秀,虎头之技。
 
明文学家谢在杭《五杂俎·卷七》:(历朝)无真正楷书……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明代书法家项穆《书法雅言》:徵仲学比子昂,资甚不逮,笔气生尖,殊乏蕴致,小楷一长,秀整而已。
 
明朝后期书画家董其昌:衡山精工古雅,有唐、宋名家风格,胜国画手不足师矣。
 
《明史》:①其为人和而介。②吴中自吴宽、王鏊以文章领袖馆阁,一时名士沈周、祝允明辈与并驰骋,文风极盛。徵明及蔡羽、黄省曾、袁裹、皇甫冲兄弟稍后出。而征明主风雅数十年。
 
清代词人朱彝尊:先生人品第一,书画次之。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予尝见明初人手迹,每多深得赵书神致,实遥接周驰之后。明中叶,而犹未大变。宋、沈、詹、解虽自成格,而所津逮,无若吴兴之绵远。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体,乃多用文家笔意,不仅赵体。
 
清代画家钱杜:文待诏画法师赵松雪及梅花庵道人,而灵秀之气自出腕下,往往有出范围之作。
 
清代书法家朱和羹《临池心解》:明楷以文衡山为第一。
 
清末民国鉴藏家斐景福:太史此作(《兰亭修契图卷》),年已八十有八,而魄力雄厚,设色奇丽,为唐宋所未有,真天人也。
 
清末民国官员李祖年:文所书《离骚》《九歌》《七发》,则现在敝麓,皆小楷工整耳。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黄宾虹:①文衡山山水画,近师沈石田,远宗赵松雪,吴门学者奉为圭臬。世论其所作,以工致胜。晚年略参梅道人法,笔墨淋漓,尤觉可喜。纯而后肆,虚中有实,实固不易,非偶然得之耳。②翁覃溪特谓粗笔是其少作,老而愈精。今则于其磅礴沈厚之作,谓之粗文,得者尤深宝爱。藏其画者,惟求简笔为尤难也。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文徵明人格高洁、愚直,好与文人互动的特性,在他的作品里都会有所体现,这也是他的作品被人喜欢的一大原因。
 
评论家王进玉:文征明八十岁时仍创作完成了代表画作《古木寒泉图》,八十五岁时仍能写一手精美的蝇头小楷。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谭怡令:他既不是一个做官的人,也不是有钱的人,甚至卖画为生;他的作品面貌非常多,非常有变化,临习各家作品,但映出的永远是沉稳、稳重的特色。
 
四、主要作品
画作
文徵明毕生嗜好交游,外师造化,汲取养料,创作量较丰,所作散藏于海内外一些公私典藏机构或藏家手中,主要代表作有《人日诗画图》《水亭诗意图》《雨晴纪事图》《仿王蒙山水》《吴中胜概图》《洞庭西山图》《中庭步月图》《绿荫草堂图》《万壑争流图》《石湖清胜图》《真赏斋图》《江南春图》《寒林晴雪图》《青山绿水图》《烟江叠嶂图》《木径幽居图》《湘君湘夫人图》《虞山七星桧图》和《兰竹图》等。在文徵明的绘画作品中,有一些是专门记述文人游赏、雅集清兴之类的题材画作,诸如《兰亭修褉图》《惠山茶会图》和《东园图》等。
 
书法
文徵明广临前代名迹,擅长各种书体,小楷精整劲力,行书姿媚遒劲,传世作品以行草书居多。有《行书五律诗轴》《行书自书词二首》《醉翁亭记》行书卷, 《草书七律》《西苑诗》《渔父辞》《北山移文》《前后赤壁赋》《赤壁赋图并书》《登君山》《太湖诗碑》等。
 

著作
文徵明著有《甫田集》,编有《停云馆法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