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明末清初著名画家)

 中國藝術家     |     来源  网络来源    |    2023-06-12 11:41
石涛
石涛(1642年-1708年)
 
一、人物简介
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小字阿长,僧名元济,一作原济,别号很多,大滌子、钝根、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陈人、清湘老人、清湘遗人、零丁老人。 [8] 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明末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他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 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
 
二、艺术风格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从传世作品看,石涛在画史上不仅称得上是一个有创新才能的画家,同时也是创作题材广泛的多产作者。石涛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又能独特、和谐地统一为自己的风格特色。他的绘画风格变化同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因而他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把绘画创作和审美体系构成为「借笔墨以写天地而陶泳乎我也」。石涛是一个僧人,他从禅门转入画道,因而他的画风似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走兽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当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绘画艺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关键。
 
对后世影响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作《画语录》被后人奉为经典著作 
石涛身为明宗王室后裔,却生不逢时。年幼时,国破家亡,3岁削发为僧,随家仆逃至武昌,才得以活命。随着命运不停地在流转,不难发现,石涛的绘画风格亦随之变幻。
 
十余岁的他,虽少年,但绘画天赋渐露。但多以白描画的方式出现。目前所见其最早期作品《山水花卉册》(1657年作),以干笔为主,用笔稚拙,偶尔皴以淡墨。约在1666年,石涛前往安徽宣城,因缘际会,结识梅清(1623-1697年,安徽宣城人,素有“黄山巨子”之雅称,是宣城画派的代表人物)。身居宣城十五年间,两人颇为投缘,结为画坛知音。翻阅石涛的黄山代表画作,足见梅对其影响最为深远。如《独峰石桥图轴》《黄山八胜图册》,尤其是后者,应该是石涛早期从艺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在很多画法上,他吸收了梅的柔和,但个性中的恣意通过多变的绘画风格,暴露无遗。
 
康熙十九年(1680年),石涛迁至南京,后又前往扬州。而这一期间,他生活极为艰难,却创作了此一时期最具有“点”风格的作品,并被他名为万点恶墨图(即恶墨、丑墨、邋遢墨……),其艺术创作亦迎来新的高峰期:恣意的个性,甚至狂妄,通过“点”之墨法,猛烈地爆发出来。身居两城之际,石涛曾两度受康熙帝召见,而后心情大变,怀抱着一颗恭维心,进京报效皇帝。然而,在京城期间,时逢正统派绘画占主流之际,京派画坛似乎不欢迎他这个“狂妄之徒”。后又因机缘接触五代与北宋时期山水名作。天生悟性超强的石涛,无意间迎来艺术生涯中的创作峰巅期。其绘画风格亦发生转变,从恣意激烈转至厚重沉稳,所留代表作,如《搜尽奇峰打草稿长卷》《游华阳山图轴》等。不但大局画面有深思,而且细微处有技巧处理。
 
然而“功名”幻灭,几经人间辛酸冷遇,石涛幡然醒悟。1690年冬天,时年56岁的他,怀着极度苦闷的心情,黯然离京,重返扬州。痛定思痛后,石涛蓄发改道,自取别号“大涤子”,开始潜心一志研究绘画理论,并撰写成《画语录》,被后人奉为经典著作。翻阅其晚年这一时期的画作,以《设色云山图》为佳。不过,作品多,品质却参差不齐,甚至被后世指出“不洁净” 。
 
吴冠中认为石涛是现代美术的起点 
谈起石涛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吴冠中曾指出“中国现代美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他认为,石涛开创了“直觉说”、“移情说”的艺术观念,事实上远早于西方美学有关理论  。
 
看石涛的作品,全是有感而发,而他的感受更是直接从视觉形象中得到启示,他对形式美有独特的敏感。在该文中,吴冠中还分析,“一反陈腔滥调的山水画程式,石涛的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他表现的都是身处真山真水间的亲切感受,且近景、中景居多,活泼泼的山、水、树、屋就近在眼前。 ”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画家刘墨亦表示,石涛的画很少依赖已经形成的固定风格,他是凭自然的性之所至而变化。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梅墨生在解读石涛论坛上曾言,20世纪的中国绘画是绕不过石涛。 
 
晚年作品“粗疏草率”或与卖画应酬有关
纵观石涛生前身后世界,两百余年来,后人对其追捧与争议一直未有停歇。就近现代名家、大家来讲,以扬州八怪、张大千及傅抱石都是非常之“石迷”。从多家言论来看,捧、赞石涛的声音似乎盖过批判的厉声。然而,人无完人。在中国美术史的长河里,石涛在现代美术发展中的地位无可否认,但站在严格的理法角度,其艺术弊病也理应引起反思。
 
从近现代大家的批判声中,泼冷水最多的当属近现代画大家、学者黄宾虹,其次为赵之谦(1829-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在综述石涛一生艺术水平时,黄宾虹在《虹庐画谈》中直接点到石涛痛处,“清湘老人(石涛),早年极能工细,凡人物鸟兽花卉,时有所见。生平所画山水,屡变屡奇。至其晚年,凡署耕心草堂之作,多粗枝大叶,且用拖泥带水皴,实乃师法古人积墨、破墨之秘。”对此,在进一步分析石涛晚年艺术遗憾上,著名美术史论家徐建融认为,“晚年的一些作品,也许与卖画应酬有关,粗疏草率,艺术水准明显趋向低落。” 
 
石涛之生卒年月,已无可考,约生于1642年,约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享年七十左右。石涛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人,他的父亲靖江王朱亨嘉,于崇祯帝自缢之后,在广西桂林自称监国,因势力单薄,被丁魁楚、瞿式耜所擒,旋被杀害,石涛此时幼小,托存于太监,长大之后,削发出家,名号颇多,且甚怪异。法名元济,一作原济,又名道济,字石涛。其别号有苦瓜和尚、零丁老人、济山僧与瞎尊者等等。石涛曾居安徽宣城敬亭山十年左右,屡游黄山。当时与宣城释半山、施闰章、梅清、梅庚、吴肃公、江注等诗画名家游,乃有黄山派之称,而以石涛为巨子。清康熙皇帝南巡时,石涛在南京与扬州曾先后两次接驾,并有诗以纪其事。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秋,石涛回南定居于扬州,直至老死。石涛山水画,是从写生得来,盎然生气,哲思感情,相与揉合,画境灵活生动,又有抑郁沈雄之韵,别具一格。
 
三、作品集
 
石涛山水轴
石涛山水轴
 
石涛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但最著名的当属《石涛罗汉百开册页》。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为画家崔如琢先生所藏,1999年春,崔如琢在日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经过多次协商,崔如琢终于如愿从日本藏家手里高价购回这套册页;
 
根据崔如琢的考证,《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是石涛青年时期绘制的工笔人物作品,为完整一百开册页,共画山水背景中的罗汉人物310位,各册页中罗汉左右分别陪饰众多人物及似龙、虎、鹿、狮等神兽形象。根据石涛在画中自题,最早一开创作于“丁未” (1667 年),石涛时年26岁。整套册页作品分别作于1667年、1669年、1670年,1672年,即从石涛的26岁至31岁,历时6年之久,实为石涛倾力之作。《石涛罗汉百开册页》集人物、山水、花鸟之大成,是石涛技艺日臻成熟时的作品,所绘人物,造型生动,神态各异,笔墨洗练,叙事清楚,饱含人文情怀。
 
这件作品是石涛在安徽宣城广教寺出家的时候创造的,画作完成后捐予安徽宣城广教寺,20年后,画家方士庶看到之后爱不释手,并收藏了该册页。几经辗转,上世纪40年代,册页又流入日本藏家手中。
 
从鉴藏印、题跋中可以大致画出它的流传路线。
册页钤有8枚鉴藏印,分别为:敬亭山广教寺永远供奉(广教寺)、天慵书屋(方士庶)、洵远(方士庶)、天洵(方士庶)、小师老人 (方士庶) 、士庶(方士庶)、环山(方士庶)、环山审定(方士庶)、苦藐居士(仇淼之)。从中可以看出,方士庶是个重要的名字。方士庶是乾隆时很有名的画家,字洵远,号环山,又号小狮道人,一号小师老人。崔如琢收藏有方士庶画作,对他的印很熟悉,这也是判断《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真伪的一个辅助佐证。
 
这套册页的题跋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石涛大士早年在敬亭山所绘五百罗汉图历时数年为石道人毕生之精制庚戌(1850)年腊月几谷明俭题识”中提到的几谷明俭,是道光年间的僧人、书画家。
 
书画家、收藏鉴赏大家吴湖帆先生所言“(石涛)画人物最佳,远胜山水;山水则愈细愈妙。后之学者,从横暴处求石师,远矣!”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是石涛在安徽宣城广教寺出家的时候创造的,画作完成后捐予安徽宣城广教寺,20年后,画家方士庶看到之后爱不释手,并收藏了该册页。几经辗转,上世纪40年代,册页又流入日本藏家手中。1999年春,崔如琢先生在日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经过多次协商,崔如琢终于如愿从日本藏家手里高价购回这套传世册页。《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现保守估计价值30亿。
 
诗作选摘
题画句
搜尽奇峰打草稿。
画到无声,何敢题句。
浮云高士迹,枯木道人心。
叠叠晴霞秋来水面,层层幽石人住画中。
 
题画诗
《荷花》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题画诗》
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
《前海观莲花峰》
海风吹白练,百里涌青莲。壁立不知顶,崔嵬势接天。云开峰坠地,岛阔树相连。坐久忘归去,萝衣上紫烟。
《竹石梅兰图》
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妙香。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
《秋艇临风》
我来荷出水,住久叶渐凋。日许蜻蜓立,夜阑萤火飘。
《西樵苍翠图》
远山青可接,高树绿堪齐,西樵苍翠里,空有逸民栖。
《自画竹一枝》
未许轻栽种,凌云拔地根;试看雷霆后,破壁长儿孙。
《枇杷清藕》
滴滴酸同味,黄黄胜过金,有仙难作酒,无藕不空心。
设芰情非少,投瓜意可深,如何清更极,未许一尘侵。
《题画山水》
山水有清音,得者寸心是。寒泉漱石根,冷冷豁心耳。
何日我携家,耕钓深云里。念念心弥悲,春风吹月起。
《山水图题》
岚气尽成云,松涛半似雨。石径壄人归,步步随云起。
往来发长啸,声闻拟千里。达者自心知,拂袖从谁语。
《山水图题》
笔底山香水香,点画烟树苍茫。心往白云画里,人眠黄鹤书堂。
《梨花图》
人说梨花白雪香,我爱梨花似月光。明月梨花浑似水,不知何处是他乡。
《松梅图》
江村磊落相知少,老干苍虬雪未消。玉萼将开春乍晓,一生风韵见清标。
《秋鹰图》
海天一奋下层层,二月潜藏八月凭,莫说乱巢无处觅,听他灵鹊报孤棱。
《烟树涨村图》
棹歌江上不扬波,云里翩翩三雁过。客况难禁思故旧,如何烟树涨村多。
《写意花卉》
丹笔点秋墨写竹,无端一幅成二幅。墨宽纸短兴偏饶,烂醉霞天堪捧腹。
《山水图题 》
露地奇峰平到顶,听天楼阁受泉风。白云自是无情物,随我枯心缥缈中。
《花卉册页豆荚图题》
紫花白花狼藉尽,眉毛碧翠眼中青。炎炎日晒草先腐,遮过流萤几点星。
《梅花图》
餐尽冰霜始破胎,寒情幽绝傍林隈。犹疑老鹤庭中立,髣髴孤云溪上来。
踏雪几回劳杖屡,乘风一夜散香台,主人能使宽杯兴,谁道花枝不忍开。
《长干寺梅花,归来作》
看遍梅花上已尽,更留藏本赠予还。若无口解冰霜案,那得相逢节操缘。
树到古寒根本健,花当初放雪香全。主贤客爱风流甚,孤月悬空情已褰。
《行书七言诗》
当年任侠五湖游,老大归来卧一丘。江上数峰堪供眼,床头斗酒醮诗喉。
吞声听说国朝事,忍死愚忠旦夕休。无发无冠双鬓白,对君长夜话真州。
《庚辰除夜诗》
院道兴灯挤不开,阿翁尤自者徘徊;不知几点穷酸泪,滴尽江南皮髓来。
去日语言难再觅,流水说鬼调新裁;由他把作秧歌唱,大地皆然爆冷灰。
《松山茅屋》
一林霜树明如绮,落日馀霞半山紫。下有茅斋八九椽,书声忽送秋风起。
天宇澄清鸿雁高,窗前坠叶时飘萧。秀看丹桂天边发,志此青松雪后凋。
《种闲亭图》
种闲亭上花如字,种闲主人日多事。多事如花日渐多,如字之花太游戏。
客来恰是种闲时,雨雪春寒花放迟。满空晴雪不经意,砌根朵朵谁为之。
主人学书爱种花,花意知人字字嘉。我向花间献一字,众花齐咲日西斜。
《黄海云涛图》
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
事实不可传,言亦难住口。何山不草木,根非土长而能寿;
何水不高源,峰峰如线雷琴吼。知奇未是奇,能奇奇足首。
精灵斗日元气初,神彩滴空开劈右。轩辕屯聚五城兵,荡空银海神龙守。
前海瘦,后海剖,东西海门削不朽。我昔云埋逼住始信峰。
往来无路,一声大喝旌旗走。夺得些而松石还,字经三写乌焉叟。
《花卉册页白菜图题》
请学为圃。春足风,夏足雨。上有青云下有土。真根不必论甘苦。今时缺此先能补。一种清芬向谁吐。
 
四、后世影响
 
波士顿美术馆藏石涛作品
波士顿美术馆藏石涛作品
 
有人称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之一,从他的绘画技艺和理论等方面看确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作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不精擅且富有新意。石涛不仅是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论著《画语录》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识受同一,还有无法儿法论、借古开今论、不似之似论、远尘脱俗论等等,今天画界还封为圭臬。把他看成清代以来300年间第一人的说法,看来并不过分。 清初,绘画在董其昌等人倡导的“南北宗”学说影响下,摹古之风日炽。这时,才华横溢的石涛异军突起,对这种风气毫不理会,他强调“我自用我法”并清楚地指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安入我之腹肠。”“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他甚至豪迈地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总之他要改变古人的面目而自创新法,自标新格,这种呼声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对此正如评论家王进玉所言,势必要求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技法技巧等,以不断适应现实所需、时代所需。 
 
其实,从山水画方面看,历经唐、宋、元、明千年的递进,至清早已形成了巨大的传统重负。从明代起就有不少画家试图走出传统习惯的范畴,革新画坛,如陈淳、徐渭等人开创的写意画即足以证明了他们的变革勇气。明代晚期,董其昌以佛教禅宗的“顿悟”来启导绘画,扬南仰北,他借“南宗”强调线条形式美的“渡河宝筏”在寻觅人生和艺术的理想彼岸,以“南宗”蕴藉、含蓄的笔墨创出“北宗”简洁、明快的画风,实已开启了现代绘画的先声。而石涛睥睨陈法,法古而不泥古,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更向现代绘画突进了一步。他们两人所处时代相距不远,但艺术主张却不完全一致,尽管如此,殊途而同归,两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却十分相近,都为中国画向现代画发展作了准备。石涛的主张和实践使画家又面向生活,师法自然,为开创新的历史奠定了基础。五代、两宋各种皴法的出现,是当时诸大家面向生活,师法自然的创造性产物。实现了笔墨的升华,也形成了传统的负荷,所以有明一代也依然取法传统。清代的山水画要有所成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新的改革,因此,创立新法,是山水画发展至此的必然。

 
搜尽奇峰打草稿(1691年)
搜尽奇峰打草稿(1691年)
 
表现生活深度独具
敢于越过传统的历史氛围,高标独树是石涛的过人之处,也是他能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他同时称为清初四高僧中的朱耷,髡残、弘仁以及龚贤、梅清诸人均各有建树,但在表现生活的深度方面石涛似比之更胜一筹。在当时,行家就对他的作为赞许称道,如王原祁就把他誉为“大江以南第一”。黄锦祥誉石涛为:“略逊八大之画坛奇僧,名震于今。”
 
石涛是明朝宗室,原本应是过富贵生活的,但由于国亡家破,因而他所走的道路十分曲折,早年的石涛面临着家庭的不幸,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从此登山临水,云游四方,漂泊或居留于异乡客地,足迹达半个中国。自然景观的长期熏陶,身世不定的感念,从各方面作用着他的艺术观和人生观。世界上的事物瞬息万变,薄薄的云雾可以遮掩巍巍高山,地位显赫的王孙公子转眼间就成了苦行头陀,千古不变的祖宗成法是没有的,山高海深,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自然体,但在石涛看来,“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坐禅入定,超凡脱俗,以意念创造一个新的宇宙,这是石涛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身世和佛、道思想作用于绘画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绘画史上,名传青史的画家颇多,但是像石涛这样具有杰出艺术才华,并为今人大力推崇的却不多,石涛之所以在300年后得此殊荣,其主要的原因是他主张对绘画技法的变革和创新,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不受传统精神束缚,反对墨守成规,敢于破陈法,因而他的画艺不仅高出于同时代许多画家之上,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石涛不仅画艺高超,还有高深的美术理论,一部《画语录》深刻地总结了这位画坛奇才的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