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 瓷胎洋彩軋道松石綠釉鳳穿牡丹如意包袱葫蘆對樽

  提示:點擊我可以放大
清雍正 瓷胎洋彩軋道松石綠釉鳳穿牡丹如意包袱葫蘆對樽

拍卖信息

藏 品:清雍正 瓷胎洋彩軋道松石綠釉鳳穿牡丹如意包袱葫蘆對樽

編 號:1077

起拍價:QAR: 2,890,000

成交價:未成交

規 格:左H:43.9cm C:4.5cm D:12.5cm 右H:43.6cm C:4.45cm D:12.35cm

拍賣時間:2023-12-16

拍賣公司:哈布斯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藏品描述

洋彩和琺瑯彩幾乎同時產生於康熙末年,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產生於景德鎮禦窯廠,後者產生於宮中造辦處,均屬於宮廷御用彩瓷。清代的督陶官唐英將兩者名稱進行了明確的區分,宮中燒成的琺瑯彩名為"瓷胎畫琺瑯";景德鎮燒制的仿琺瑯彩則叫"瓷胎洋彩"。 洋彩普遍有一定的厚度,琺瑯彩胎體則大多薄一些。故琺瑯彩是小件製品居多,如盤、碗、盅、碟、花觚、壺、盒等,而洋彩胎體薄厚適中,大件器物胎體較厚。裝飾風格上,琺瑯彩運用西洋油畫光影透視法進行花卉裝飾,濃彩重筆,風格華麗,用色地花卉常與蓮花、洋菊、西番蓮、鐵線蓮或色地圓形開光,而洋彩則保持了我國傳統工筆花鳥繪畫的風格,講究畫風和意境。藝師們技術嫺熟,擅長模仿和複製,繪製成對或數十件圖案雷同的器皿。但是觀察畫面並不完全一樣,總有細微不同。由於燒造地點是皇家的景德鎮官窯,批量生產是必然的。乾隆朝《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有關江西進呈的瓷器中屢次提到洋彩,如乾隆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將江西燒造的上色呈樣尊、瓶、盤、碗、盅、碟等三百三十六件,上色裝桶尊、瓶、盤、碗、盅、碟等四千九百五十件,外隨進洋彩紅錦地洋花上水詩意方花尊等七對,洋彩描金芭蕉絛環寶蓮洋花霽青大天球尊等七對瓷器,交太監胡世傑呈覽。”雖然數量有限,但是和景德鎮大運瓷器一起進宮,加上現在兩岸故宮的曆朝洋彩瓷器,大概要超過七八千件了。洋彩擔當起宮廷高檔御用彩瓷的重任,自嘉慶將道光一直延續到鹹豐、同治、光緒、宣統。 此對樽每只在松石綠軋道底上,用藍、白、紅、黃等洋彩料,工筆描繪飛鳥、牡丹等圖案。牡丹花朵嬌豔正開,在葫蘆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各畫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飛鳳,上部的飛鳳在枝頭上鳴叫,底部的飛鳳留戀於花叢,一派鳥語花香的景象。此瓶苔質細膩,釉質瑩潤,造型優美流暢,繪畫筆法精湛,構圖佈局疏朗有致,底部六字青花雙行楷書料款。 葫蘆在道教裏非常有神靈的喻意,它的形狀上小下大,特別像“吉”字。葫蘆就是福氣、俸祿,主題期盼生活安逸平順,多子多福、吉祥如意。這高44cm大對樽,器型規整大氣,畫面雍容典雅,品相完美臻善,堪稱難得一見的賞玩重器。